可視化火了 盲人怎麼辦

中國有視力殘障1040萬,香港人口才710萬,上海常住人口2302萬。
中國有五百萬盲人[註1], 接近香港的總人口。 加上弱視,總數超過一千二百萬[註2]

盲人走丟是舊聞,盲貓失蹤纔是新聞:

  • 經濟日報:偷貓賊出沒 書店盲貓福仔被盜
  • 文匯報:黑褸賊書局偷盲貓 片段網上瘋傳
  • 東方日報:盲貓「福仔」被尋回 主人喜與愛貓重聚
  • 蘋果日報:被偷5日 疑賊人送往愛協 盲貓「福仔」回家了
    等等……

盲人也可以用電腦,也會讀新聞。他們看不見,但是聽得到,他們上網用讀屏軟件,屏幕上的字詞,一個個去聽。

現在新聞界,流行信息圖,把大段文字轉化成圖表,方便讀者閱讀。 但正所謂君之蜜糖,彼之砒霜,普通人愛看的信息圖、可視化,對於盲人的讀屏軟件,則是巨大的障礙。

那麼,作爲新聞人,我們可以怎樣照顧盲人的信息需求呢?

盲人怎麼讀新聞

普通人閱讀靠視覺,是「並行」的——你看一眼網頁界面,就知道菜單在哪、內容在哪、哪個是鏈接、哪個可以點。

聽覺是「串行」的,一個盲人如果想「讀完」一個網頁,要讓讀屏軟件從第一個元素(按鈕、菜單選項等)讀起,然後一個一個元素讀下去。

如果想體驗讀屏軟件,在 OS X 或 iPhone 下,可以試用 「VoiceOver」, 這是蘋果內置的讀屏軟件。 閉上眼睛,嘗試一下盲人使用電子產品的方式,試試做一些平常覺得輕而易舉的事情:瀏覽網頁、發發微博,等等。

Windows 可以下載「爭渡讀屏」, Android用戶可以試試內置的Talkback。

給圖像加上詳細的文字描述(alt)

讀屏軟件讀不了數據圖表,於是我們要爲視障讀者撰寫圖像的替代文字描述,具體而言,就是HTML中IMG元素的alt屬性。 對於讀屏軟件的用戶,alt的內容會被完整讀出。

替代說明應該儘可能簡短,但是能夠讓沒有看到圖的讀者都能理解內容。

比如,不要寫「中國GDP數據可視化」,而是寫「中國GDP近年快速增長,2000年爲1.2千億美元,2005年爲2.3千億,2010年爲5.9千億。」

替代說明有個額外的好處:利於搜索引擎處理。搜索引擎蒐集數據,是靠大量「爬蟲」程序,一個網頁一個網頁地檢索內容。爬蟲和盲人一樣,只能「看到」文字,無法閱讀圖像,所以,如果一篇文章的重要信息由圖像呈現,又沒有替代說明,則搜索引擎也看不到這些信息,從而讓用戶更難發現你的文章。

數據可聽化(Sonification)

可聽化是與可視化相似的概念。我們做可視化,是因爲大多數人對數字沒有直覺,難以理解,但是我們對顏色、尺寸、方向有直覺——於是,將數字轉化爲圖像,能夠讓讀者更容易解讀數據。對於依賴聽力的盲人,我們則可以用「可聽化」。

聲音可以操縱的變量有:

  • 響度,即大聲還是小聲;
  • 頻率,即高音還是低音;
  • 音色,即泛音的構成;
  • 長度,即很長還是很短。

如果將數據與上述一個或幾個變量連接,就能構成一個「可聽化」作品。

一個例子是Listen to Wikipedia。它會實時監測維基百科的改動,然後將每次改動化爲聲音,改動越大,聲音頻率越高;音色代表改動類型——敲擊樂是增訂,絃樂是刪減。這個作品本身對盲人可能用處不大,但是這個技術思路可以用在新聞報道上。

數據可觸化

盲人不止有聽覺,也有觸覺。如果我們將數據化作實際存在的物體,則盲人可以通過觸覺感知。在這個方向,探索的人比較少,偶爾見到零星的嘗試。

比如,西班牙記者 Samuel Granados López 用樂高積木做過一個地圖,用以標識美洲各國的移民流入、流出量:
一塊一人多高的底板,垂直放置。上面用樂高積木拼出了美洲各國,各個國家的突起程度並不相同,移民量越大的國家,越突出。

展望:數據新聞無障礙

過去,新聞的主要呈現方式是文字,輔以照片、插圖。盲人用了讀屏軟件,也能獲取大部分的信息。

現在,「數據新聞」興起,信息圖、可視化流行,非數據的新聞報道也講求「視覺」「互動」。

新聞人考慮的大多是報道網頁在手機上能不能看、用觸屏好不好控制,不太考慮盲人用戶能否閱讀、色盲用戶會否迷惑、殘障用戶能否使用。

我們在呈現方式上發足狂奔之時,不應該忽略少數有特別需求的用戶。 有的用戶看不到屏幕、有的用戶用不了鼠標,他們仍然有信息需求,仍然可以是我們的讀者。

我們在製作每條新聞報道的時候,不止要考慮如何讓大多數用戶迅速理解,也要考慮如何保證每個用戶對新聞內容能有最基本的了解。
從今天開始,請給你的信息圖加上alt吧!

數據來源

  1. 世界衛生組織
  2. 中國盲人協會
  3. 殘疾人口數據來自: 殘疾人聯合會
  4. 上海人口數據來自: 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
  5. 香港人口數據來自: 香港政府統計處